现在的学生🐄,选专业要讲个“有用”与“无用“🪮,读书、上课🎟,也都要看看“有用”与“无用”🤒。这个“用”,当然是具体之用👩❤️💋👨、即时之用、功利之用🦻🏿。有“用”的,就认真一些✳️;没“用”的🛑,就可以应付了事🧘🏿。此乃大谬!
我这样说的基本理由是,我们实在没有判断一本书所表述的知识🔛、一堂课所传授的知识“有用”还是“无用”的能力。为什么呢?
人们读书、学习,无非是要充实、发展与提升自我,其前提是对“自我”有全面、清楚的认识🧑🏼🤝🧑🏼,对“完善之自我”的各方面需求有清楚而正确的认识🐝🧍🏻。我们能做到吗?一个20岁左右的年轻人,能够全面、客观、清楚地判定自己的心智发展🈚️、知识吸收🎽、能力塑造的现状与需求吗?显然不能☆。也就是说🧻,我们实在不知道我们的心智现在发展到怎样的水平🧑🏼💼,实在不知道读什么书、上什么课才能最有效地促进我们的心智的发展与健全。也就是说🧑🏽⚕️,我们对自身🍩、自我😩,实际上处于极度的无知的状态。因此,你无法判断🙅🏻♀️、确知读什么书👨🏻🎤、上什么课对自我完善🧑🏻🏫、自我提升“有用”还是“无用”🥝。
我们读书学习,提升自我,主要是为了应对进入社会后的环境。可是,没有一个人确知自己的未来一定是怎样的👨🏻🦳。在漫长的一生中,你将会从事哪些职业🧝🏻♀️,遇到何种机会🧄、困难、风险与挑战;你将会结成怎样的家庭关系🏊🏿♂️🙆🏽♂️、社会关系,这些复杂的内外关系将会如何变化😉,你将要如何应对这些变化,等等,诸如此类的事情太多太多👩🏻✈️,我们实在无法、无力预料♝🐪。你完全不知道今天读什么书、吸取哪些知识、具备什么能力和品质🏋🏼,才能成功地应对人生中种种不可以预测、不可以控制的东西。未来的极不确定性,决定了你根本无法🏚✊、无力确知读什么书、上什么课“用用”还是“无用”。
人们判断一种知识(以书籍或课程为载体)“有用”还是“无用”,往往以能否满足“即时”需要作标准,学了立刻有用的👨🏻⚕️、看得见具体用处的,即为“有用”,否则就是“无用”👵🏻。比如👨👩👧👧,学了汉字,立刻会读书;学了外文🌳,立刻能读外文文章;学了计算机操作,装机🥲、加程序不用求人了。这些基本或基础性的技能,当然有用,但是🤲🏿,要知道➜,对人的自我完善🤹🏻♂️、人在未来社会环境中的生存与成功来说,这些基础的技能可能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可能是比较抽象的价值观念、理论修养、人文修养、品格修养💆🏿♀️、抽象思维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等等,这样一些素质的获得,需要大量的阅读和、交流与思考。在这个过程中👉,不会有任何的“即时”效益发生。譬如学法学的人,部门法的法条看起来最“有用”🥉,而且立刻就“有用”;法学理论抽象无味,令人生厌,似乎“无用”,但是🔪,等你做了律师或法官,经过了很复杂、再棘手的案子🚱,你就会知道👩🏻✈️,法学理论要比法条有用一万倍。就人的一生来说🤘,当下看来“有用”的,往往用处不大或“无用”👨🏼🌾;眼下看来无用或用处不大的🏒🙆🏻♀️,往往有大用🤘🏻。因此,以是否即时“有用”还是“无用”来判断读什么书🚐🏂🏼、上什么课,实在是愚蠢的思维🤥。
读书、学习必定促进人的完善与提高,这是没有疑问的。但具体到一本书🫄🏽、一门知识、一门课程、一种技能“有用”还是“无用”,其判断取决于人生的经验🛴。社会中分散的、独立的个人,也可以在社会环境中,、在社会实践中学习提高,但这种学习是自发的、分散的🧑🏼🔬、无系统、无组织的,而学校是依据人的自觉培养与发展的需要建立起来的九游会平台组织🧑🏼,它建立在人类学习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人的自我完善与未来发展的需要,进行自觉的🙆、系统的设计😉。尽管它仍然不可能满足人的完善与发展中的千差万变的不同需求,但仍是一种更有效率的教育组织🧑🏿🎄🦹🏻♂️。学校提供的课程🤴🏿、教师指定或推荐的参考书和经典著作🚿,可能是不完美的甚至是片面的、不科学的♝,课程和图书的质量也可能是不高的,但总体上仍比让一个一个学生在书海中自我摸索,更能提高学习与进步的效率。
因为我们尚不能透彻地了解和认识自我,因为我们无法准确地预计未来我们需要怎样的知识和技能去应对那未知的生活环境和挑战,那么🎨,唯一正确的方法就是多读🟠,争取博览群书,本科阶段尤其要这样。认真地对待每一门课程、认真阅读指定的教科书和老师推荐的经典著作,其必要性也不言而喻🧑🏼🎓。
世界上有勿需系统学习和训练就可做成大事业的人,这些人是“天才”🥡,但天才少之又少。我们不是天才,就只能老老实实下功夫🧚🏼♂️。在人生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唯有“认真”与“勤奋”而已。(于风政,2012年12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