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页 > 九游会平台科研 > 九游会平台活动 > 九游会平台动态 > 正文

    许纪霖: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发布日期👌:2007年12月25日 点击次数🥺:


    ——在上海政法J9九游会的演讲

    近十年以来,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许多人对当代中国的复杂现象迷惑不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自我认同的?这个时代的精神生活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这个时代的核心价值和公共文化又是什么🛏💆🏿‍♀️?这一切,都是我们无法绕过的大时代中的大问题。

    为什么富裕地区庙里香火旺

    现代化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性事件,便是神圣的超越世界的崩溃

    当代中国,已经全面进入了现代化。所谓现代化,从精神形态而言,按照马克斯·韦伯的经典论述✋🏻,这是一个世俗化的时代,是一个除魅的时代,是一个价值多神的时代🧑🏼‍🌾,是一个工具理性替代价值理性的时代。

    在前现代的传统社会,无论欧洲还是中国🧟‍♂️,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上,都有一种超越的神圣价值。这种神圣价值🦕,或者以上帝这样的人格神、造物主🖐🏻、意志主宰的形态存在👩‍🦰🎨,或者以天命、天理👎、良知等形态出现。这个神圣世界,提供了世俗世界的核心价值🤷🏿、终极关怀和生活的意义。然而,现代化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性事件,便是神圣的超越世界的崩溃。世界进入了一个韦伯所说的祛除神魅的时代👩🏼‍🔬𓀍。人替代超越之物成为自己精神的主宰。人们的终极关怀🫅🏽、价值源头和生活的意义不待外求🕸,而要从世俗生活本身自我产生,精神生活开始走向世俗化。

    当超越的神圣世界失落之后,世俗社会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公共文化的共同基础是什么?这些本来都不成为问题的问题,如今都发生了问题。

    社会的主流思维模式从传统社会的价值理性逐渐转向现代社会的工具理性。人们考量生活和行动的重心🦝🧛‍♀️,不再是衡量其有何终极性意义,而是作为达到特定世俗目的之手段👇🏽,是否有效和合理⛹🏻‍♀️。人的精神生活不再追求超越的意义💇🏽‍♂️,达到上帝的彼岸🎮,或成为现世的道德圣人,而是看其在现实生活中占有了多少具有社会象征资本的稀缺资源🤹🏼。由此🦻🏻,个人的自我理解也发生了变化🤽🏽‍♂️。这一物欲主义的世界观和个人观🦈,在一个生产欲望🦹🏼、消费至上的资本主义市场社会之中🛣,便呈现为消费主义的世俗意识形态。

    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这一彻底的、全面的世俗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精神现象,目前正借助经济、文化和人员流动的全球化大潮,正在向全世界蔓延🕋👩‍👩‍👦,也深刻影响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市场经济的大发展和全球化大潮中🤙🏼,世俗化大潮铺天盖地🎁💃🏽,不仅垄断了经济和社会生活,而且也侵蚀到精神生活领域。市场社会的出现,使得市场的金钱逻辑成为生活本身的逻辑,在全球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强烈支援下,物欲主义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倒性优势价值观,侵入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为什么一个千年礼仪之邦,一旦进入世俗化社会👨‍⚕️,物欲主义的出现会比其他世俗化的发达国家更凶猛?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乃是中国在进入世俗化社会的时候🚐🍤,宗教同时发生了衰落。一旦市场经济激发起人性中的原始欲望𓀐🤗,那种没有灵魂的🥋、赤裸裸的物欲主义便很容易迅速弥漫🤳。

    物欲主义的价值观和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即便在当代的日常生活中获得了主流地位,但与以往的宗教🔉、哲学和道德学说相比,它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即它不具有超越和神圣的性质👨‍👨‍👧‍👦,无法成为一套进入宪法🖐🏽、教科书、宗教🧗🏼、公民教育等主流建制的冠冕堂皇话语。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的实践层面👱🏼,它已经被公众默认了,成为不言而喻的“潜伦理”、“潜规则”,但永远无法登堂入室。于是,物欲主义便自我包装🦤。在当代传媒和广告所呈现出来的物欲,都不是直观地、赤裸裸地呈现👷🏿‍♂️,而是以一种精神、艺术和审美的方式巧妙地体现。物欲精神化📿、消费审美化,原来的物欲与精神、消费与审美🤾🏽、世俗与超越、亵渎与神圣的明确界限🧰,奇迹般地被遮蔽了。现代消费主义的包装术🕗、整容术,令沉浸在物欲异化中的消费大众,茫然无知,竟然从物质的消费中还感受到一丝精神救赎和审美快感。

    虽然如此,由于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不具有超越性和神圣性,而只是个人欲望的满足和利益的实现🦬,因此它们无法完全替代传统的宗教和道德。后者之所以在世俗社会仍然有一席之地,乃是因为人们除了欲望和利益之外,还有对希望的渴求、对不可知命运的恐惧和建立各种宗教🐶、情感共同体的需求🕵️‍♂️✋🏻。这一切💙,是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无法提供的👩‍👩‍👧‍👦👌🏼。于是,很有趣的现象在当代中国出现了👮🏽‍♂️:越是经济发达、生活富裕的地区🪃🈶,庙里的香火越是旺盛,各种祭祀和宗教仪式越是隆重👱🏿‍♂️。当神圣性从前门被驱逐出来之后,又从后门溜回来了。

    但这已经是世俗时代的神圣化了,对各种超越事物的信仰,无不带有功利的目的🧑🏼‍⚖️、物欲的期望☝🏿,与纯粹的精神信仰相距遥远。在这个世俗社会之中👊,世俗审美化🚼,神圣也被物欲化了。

    为什么个人独立换来巨大压力

    对人的本质的物欲化自我理解😾,背后蕴含着一种不可救药的历史乐观主义

    90年代中期以后🪃🚴🏽,当物欲化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开始笼罩市场🫴🏻,它也参与了对人的重新塑造🔇。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不仅是关于消费的特殊观念和方法,它也是关于自我形成👩🏿‍🚒、自我认同的普遍性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关于美的理想🥯。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塑造了世俗时代一个完整的个人:他是充满欲望想象的,具有无限的物欲追求🧖🏿;他也同时具有实现这种欲望的能力和本钱。从无穷的欲望到无穷的满足🏌️‍♀️🐁,构成了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所勾勒的个人形象。

    这样的个人🦦,就是麦克弗森所说的“占有性的个人主义”。在一个占有性的市场社会中🐕,个人的本质被理解为既不是一个道德主体,也不是某个社群的组成部分,他就是他自己,他通过对自己以及自己所拥有的财产的占有,来证明自己。社会就是由这样一些个人所有者所组成的🚭。90年代以后,一些经济学家也鼓吹,将人之本性理解为所谓的“经济人”。

    对人的本质的物欲化自我理解,背后蕴含着一种不可救药的历史乐观主义🥑,相信人的无限创造能力,相信科学和技术之万能,能够在有限的地球资源之中,无穷满足人的占有和消费欲望。人不仅能够生产欲望😢,也能够生产知识🧑‍🦲,而知识就是力量👨🏼‍🏫,一种魔幻性的物质力量。这种历史乐观主义几乎完全忽视了人类内心世界的调控🎄,特别是精神、道德品质的提升。这种以物欲🦵🏿👏🏿、占有和控制为目标的“英雄主义”➔,若无人文主义或宗教精神的制约,将成为毁灭性的力量↔️🧓🏿,以精细而又盲目的理性🏃🏻‍♂️‍➡️,摧毁自然的家园和人类社会本身。

    进入世俗化社会之后,人不仅在精神世界中与过去的神圣世界割裂✶,而且在现实世界中也与各种文化社群和公共生活割裂🧎‍♂️,成为孤零零的原子式的个人☎️。随着市场经济的出现和私人空间的拓展,个人从国家关系中解放出来👨🏼‍🦱♈️,但在这个时候🏟,各种社会的共同体,无论是传统的家族或地域共同体,还是现代的市民社会和公民团体,不是残落凋零,就是尚未组织起来。于是🍏🧓,被解放了的个人,很多便被抛到社会上,成为无所依傍的孤零零的原子化个人。

    这种世俗时代的原子化个人,他孤独地面对整个世界,而这个外部世界,也主要就是一个以利益为轴心的市场世界💁🏼‍♀️,缺乏温情🧑🏽‍🚀。市场的残酷竞争,使得原子化的个人🧑🏽‍🦰,失去了任何共同体的保护🎯☝️,不得不独自面对一切来自社会的压力,而所有的社会问题也被化约为个人的生存能力🚫💁🏽,让个人独自去承担💁🏻‍♂️。在80年代➿,个人的独立曾经是人人羡慕的解放力量,而如今却成为了弱势个人不堪承受的巨大压力。

    当代社会的个人,越来越有了非常清晰的个人权利意识,也学会了公开表达自己的意愿和声张自己的权利☣️。但由于公共生活的缺乏🙃,却缺少相应的义务感和责任感。在民法所调整的私人领域里💉,人们非常清晰地知道自己拥有的权利9️⃣,而在公法调整的公共空间,由于相应的权利之匮乏,所谓的责任和义务也就流为口号👨🏻‍⚕️💃🏼。被各种瓦解了的共同体抛出来的个人🏠,特别是年轻的一代人,实现了“以自我为中心”💂‍♂️,却找不到与公共生活、公共社群的有机联系🥙,因而也难以产生社会所需要的相应担当,于是有的就成为了“无公德的个人”。

    为什么追逐时尚让人紧张不安

    世俗时代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操控多数人比操控个别人容易得多

    在世俗时代之中🛡,不是没有文化和精神生活,而是文化和精神生活发生了很大的世俗性转向🧛🏼👩‍👧‍👧,传统的精英文化不再成为主流的文化,而逐渐为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所替代,后者不仅塑造和建构了一般民众的精神生活,同时也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主要来源和消费对象。

    世俗时代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多元化🏠。文化出现了分化🏄🏼‍♂️、断裂和分层:城市内部的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贵族文化和平民文化、城市以英语为表征的全球化文化与乡村的本土文化之间,出现了深刻的裂痕和鸿沟。在此背后,则是社会的隐秘分层。社会等级的差别,不仅体现在收入上🎛⛹🏿‍♀️,而且也体现在文化身份上。文化变成了可炫耀的象征资本🏊🏼‍♀️。对于一部分城市中产阶层而言🕴🏻,泡酒吧、听歌剧、喝咖啡,不再仅仅是精神生活本身,而蜕变为周期性的高贵身份之自我验证。不过,从整个趋势而言,传统的精英文化和民俗文化处于衰落之势🧚🏽‍♀️,而城市的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逐渐占据文化的主流🐻‍❄️。2005年的“超级女声”,作为一个文化事件🎸,是文化平民主义诞生的精神宣言。文化从过去少数精英(无论是思想精英还是艺术精英)对民众的启蒙式教育,变为由公众广泛参与的娱乐狂欢。谁是文化英雄,不再有超越的预设标准🧑‍🧒,而是通过直接投票👰🏻‍♀️、现场欢呼得以产生🧑‍🧒‍🧒。一切取决于个人的口味和意志的选择,众声喧哗𓀚,一个文化平民主义时代出现了✋。

    从表面看起来,当代的文化是平民的文化🏊🏻‍♀️,是多元的文化🐯。个人归属于什么文化,不再有外在意志和外在标准的束缚,似乎完全是个人趣味和意志自由选择的结果。然而🙏🏿,如果只是一个充满了物欲追求的经济理性人,当个人的内涵被掏空之后🥃,他也就失去了自我的判断能力🏋🏽,于是市场的标准便成为了个人的标准。流行和时尚内化为大多数人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准则。表面看起来,世俗时代的人们是自由的🧑🏽‍🎤,有自由选择的空间,实际上,大多数人却被“匿名的权威”所摆布,只要控制了公共传媒🏋️‍♂️,控制了广告的发布权☦️🙎‍♂️,便可操控多数人的口味和意志🧜🏻‍♀️。

    世俗时代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操控多数人比操控个别人容易得多#️⃣。操控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其中一个最简便的方法便是制造偶像👩🏻‍🦼。世俗时代的明星与以往神圣时代的先知和理想主义时代的英雄不同,他们不承担任何价值的重负💆🏿‍♂️。他们只是平民理想的化身,是各种欲望的人格化🙇🏿‍♀️:成功⛰、富有💳、青春👫🏼💆🏼‍♀️、健康、风流、潇洒……于是,娱乐界和体育界的明星便成为世俗时代最辉煌的人物。他们是残酷竞争中的优胜者🧙🏻‍♂️,是赢者通吃的王者🤱🏻🧑‍🦽,是集财富和美丽于一体的欲望化身。当平民文化能够越来越深入地介入偶像的制造时,那些反精英的👩🏻‍🦯、反英雄的草根好汉🧖🏽‍♀️、邻家女孩,也越来越具有大众的偶像意义™️🦵🏽。芙蓉姐姐的大获成功,便是这种背景的产物。

    在世俗时代🐛,不仅精神生活的内容发生了转变,而且其形式也相应发生了变化🙋🏿。精英文化是启蒙的、智性的,诉诸于人们的理性和想象🖍👨‍👩‍👧‍👦。而世俗时代的流行文化则是反智的🧔🏽、反深度🧑🏿‍🏭、反启蒙的👏🏽,它直接诉诸于人们的感官和直觉🐛。于是,文学家的文学被流行写手的畅想书代替,仪式化的戏剧被狂欢节般的歌星演唱会替代🫴🏿,艺术化的电影被美轮美奂的科技大片替代,隽永含蓄的叙述被拳头加枕头的感官刺激代替。视觉文化从整体上打败了印刷文化,文字是需要想象的,而视觉是直观的,想象与深度有关,而欲望的满足只需要视觉的冲击。当今的世俗时代👨🏼‍🌾,是一个视觉艺术的时代💾,文字成为视觉的配角🧑‍🧑‍🧒,广告则是这个时代艺术的经典体现。

    人的欲望与理性不同,欲望是永无止境的👨🏿‍✈️,需要不断的推陈出新🤾🏿‍♂️,需要永远的新鲜感,以刺激容易疲倦的大脑皮层。于是,流行文化永远在追求创新👨‍🏭:新的创意🧝🏼‍♂️、新的玩意、新的活法。现代的科技手段和网络文化为不断翻新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于是✫,唯恐落伍的人们被时尚的恶狗在身后追逐,不断扩张和生产着自己的欲望👩🏽‍🦱。精神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快得令人眼花缭乱,由此产生的紧张感和不安感,与世俗时代的自由氛围,恰成鲜明的对照🧑‍🧑‍🧒。

    近十年来,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从根本上改变了文化的存在方式、日常生活方式🧜、社会互动方式和精神生活方式💟☝🏽。网络已经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文化,一种我们目前还不可知、还在继续发展中的文化。网络也在生产自己的价值。它所生产的价值🏟,却一点儿也不虚拟🏋🏿,反而极大地影响了现代生活的价值观。现实生活中的核心价值是靠一系列公认的世代相承的经典维持的。网络时代的年轻人也有自己的经典:那就是周星驰的《大话西游》。大话式的文化作为一种“无厘头”文化,只有当下和现在🪗🧛。一切意义只有在当下语境之中才能体现𓀕。不求永恒,只要瞬间。瞬间的快乐🧑🏿‍✈️、幸福和意义,构成了世俗时代文化的核心内涵。

    为什么子女教化成为尴尬任务

    共同体的核心价值并非靠一纸法律或某人的意志得以产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空前活跃🔳,高速发展,但这种变化和发展是不平衡的🚦🧑🏽‍💻,于是造成种种的断裂。为什么会发生社会的断裂和文化的断裂?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公共文化和核心价值的某种丧失,出现了价值的相对主义、实用主义乃至虚无主义♈️。

    价值的相对主义体现在日常生活之中,便是关于什么是好🧑‍🎤、什么是善、什么是正当这一系列有关价值的核心标准的模糊和不确定。法律和道德法则对于许多人来说,只是外在的、强制性的规范,而不是自觉的、天经地义的良知。一方面它们几乎无所不在⚄,另一方面🤹🏻‍♀️🧛🏽,很多规范却形同虚设,并不为公众所真正信仰💂🏻‍♀️,只要缺乏有效的行政权力的监视,人们便会毫无顾忌地违法,并不因此而承担相应的道德责任和良知义务。

    在日常生活之中,普遍地违背公共道德和公共规范,其实并不意味着公众普遍地丧失了道德的感觉,而只是他们将价值相对化和实用化了。价值的内涵🤶、道德的标准成为一种权益性的、可变通的工具。在不同的语境下实用地、灵活地理解和运用价值标准🧚🏿,也成为日常生活的潜规则🧑🏿‍💻。对于许多家长来说🤶,如何对子女进行道德教育,如今已经成为一个颇为尴尬的任务。一方面,在抽象层面上,家长们要向孩子灌输那些千年不变的大道理,但在具体的实践语境之中,他们又不得不向孩子传授一套高度变通的潜规则。久而久之,在这种普遍的价值实用主义的氛围之中🐴,人们便习惯了按照道德的双重标准、乃至多重标准生活,道德人格趋于分裂而又不自觉地按照某种实用理性统一起来。

    价值的相对主义和实用主义虽然否认统一的、至上的道德标准,但毕竟还承认道德本身的正当性🛫。但在当代中国一部分价值虚无主义者那里😏🤟,连价值和道德本身也被唾弃了:崇高和伟大开始成为可笑和虚伪的代名词𓀗,道德的神圣性开始剥落,任何重建价值的努力都被判定为压迫性的“宏大叙事”的复辟🤼‍♂️。2006年以胡戈为代表的恶搞之风的出现,更将价值虚无主义推向了高峰💁🏻‍♀️。虽然各种虚伪🛂、造作和矫饰轰然倒塌🎠,但社会所赖以存在的那些核心价值也同时被漫画化🙆🏻‍♂️、虚无化,更进一步加剧了公共文化的危机🎗。

    核心价值的衰落🦺,与公共生活的缺乏直接相关。进入世俗化社会之后👩🏽‍🍳,过度的政治化变为过度的私人化。如今的中国社会,私人生活非常丰富🎾,也相当自由,各种形式的交往关系也异常地活跃。然而,过去由国家统一组织的公共生活,却没有转化为自主性的市民社会或公民社会🫲🏿,公共生活由此而大为衰落。

    公共生活🙋🏻,本来是公众们为了实现公共交往和公共利益而建立起来的公共空间。共同体的核心价值并非靠一纸法律或某人的意志得以产生🤽‍♂️,而是通过共同体内部成员经常和持久的公共生活,通过相互交往🌔、相互对话而逐渐形成的🥭,并由此内化为每个成员的基本信念💆。

    在培养公共文化⛹🏼‍♀️👩🏿‍💼、塑造核心价值方面🧋,学校本来是最重要的场所。学校所传授的,不仅是有用的知识,而且是社会的公共文化,这些公共文化,是几千年历史传统的传承👂🏿🦠,体现了人类文明的核心价值8️⃣。然而,这些年学校教育的产业化🙏,使得教育成为了一项买卖知识的交易。大学内部人文学科的衰落与应用学科的旺盛🫄🏻,使大学失去了塑造核心文化的功能,传媒和网络替代学校成为塑造灵魂的最重要的场所🤚🏼。然而,传媒本身提供的价值是多元且混乱的👩‍⚖️,而网络的交往又大多是同代人或小圈子的互相影响。于是,社会的文化传递出现了一个重大变化:同代人的文化替代了上下代的文化传递〰️,人类文明的传承发生了断裂。而同代人的文化又是多元的💁‍♀️、复杂的、多变的💁🏼‍♂️、随机的。经济上的盛世伴随着人心中的迷乱,形成了一个空前活跃又无序的现实景况。

    这就是我们所期盼的现代生活吗?这就是世俗化所不得不付的代价吗?当“和谐社会”的理想确立的时候,发展与和谐🔤、多元与整合、世俗与精神诸般因素之间,又该如何协调?这是新世纪给走向世俗社会的中国人提出的严峻问题👌🏽。 (演讲时间☝🏼👢:2007年3月20日)

    演讲者小传

    许纪霖♦️,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大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兼任上海历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中国史学会理事。先后担任过香港中文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哈佛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访问研究员🦆。近年来主要从事二十世纪的中国思想史和知识分子的研究以及上海的城市文化研究🧝🏼‍♂️。出版有《无穷的困惑》🏃🏻‍➡️🪆、《智者的尊严》🚖、《中国现代化史》(主编)、《另一种启蒙》🙅🏿‍♀️、《中国知识分子十论》等著作,其中《中国知识分子十论》在2005年获国家图书馆首届文津图书奖🤴🏽。

    九游会平台专业提供🛺:九游会平台九游会娱乐九游会开户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九游会平台欢迎您。 九游会平台官网xml地图
    九游会平台 九游会平台 九游会平台 九游会平台 九游会平台 九游会平台 九游会平台 九游会平台 九游会平台 九游会平台